以下以盆型4×4一平方組為例示範標準建置流程,其他面積請類推,若有問題,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絡。
-
- 之後澆水請不要在中午天氣熱時澆.早晨或傍晚才澆水,由上方澆水即可,多餘的水會流入瓶子中.
-
- 播種及苗一開始都還小,若碰不到引水條,一開始仍然需要澆水.等長大一些才碰得到引水條.
- 若需先在陰涼處培苗可先把盆子連同引水條移至陰涼處培苗後再移回,不必用穴盤.
包括以下材料:
- 基盤,每平方公尺16個,每個尺寸約25x25cm;
- 每個基盤須要4個套蓋;
- 墊片(1mm及3mm):調穩用(調穩即可,不必調很平)。
- 寶特瓶請收集類似高度的寶特瓶,請參見 回收瓶篩選 說明,與套蓋數相同,若由我們提供,使用前請先清洗。(若可收集到2-2.2公升的大寶特瓶會更好用,唯太難收集足夠,若您有收集足夠,可再向我們買升級材料[引水條及保護層])。我們可提供寶特瓶,若有需要再告知。
- 盆件:與基盤數量相同,每個上方尺寸與基盤相同,15cm高,旁有四條刻度條,最上方有中心點指示小圓點及一個三角型指示中心點及下方的洩水孔。
- 底層不織布,與基盤數量相同,,用於放入盆件底部,檔土用;
- 引水條(中間有繪中心線,請用這條比對裁剪)+足以裁切足夠數量(為基盤數量的二倍)的引水條,引水條是所有材料中唯一一個高科技產品,請省著用,懸在土壤中(建議用法);
- 保護層+黏扣帶(即俗稱魔鬼羶),請參見教學影片。
盆型安裝完整影片(含基座安裝|盆型保護層安裝|盆型安裝至基座三段影片,但不含回收瓶篩選說明影片,)
請先準備好寶特瓶及安裝基座及保護層(請務必裝保護層,以免4-6個月後瓶中及引水條上長藻類)後再回來這裡.
(0a)寶特瓶篩選或HDPE回收瓶: 請參見[ 回收瓶篩選 ]或HDPE瓶-義美|光泉|福樂型 網頁之說明。
(0b)基座安裝: 請參見[基座安裝]網頁之說明。下列這個影片是分解說明,在前面的完整盆型安裝影片亦有放入。但若忘了這部分,可看分解說明影片.
(0c)保護層安裝: 請參見[盆型擋光保護層安裝]網頁之說明。(若是種短期作物,如葉菜類的,也可不必加保護層,但每次換種時宜洗一下引水條及回收瓶,以免用久了瓶子及引水條會長藻類),下面這個影片是分解說明,在前面的完整盆型安裝影片亦有放入。但若忘了這部分,可看分解說明影片.
(0) 再提醒一次,請先完成上述 (0a), (0b), (0c) 再回到這裡往下裝綠盆件。
下面這個影片是分解說明,在前面的完整盆型安裝影片亦有放入。但若忘了這部分,可看分解說明影片.
(1) 盆件及引水條放置
注意:引水條可能是國內可買到的不織布中可能最貴的,它是某公司的專利,是所有材料中高科技的產品,請務必愛惜使用。
1. 首先剪兩條110cm長(小寶特瓶)的引水條(若用大寶特瓶,則為125cm長; 義美/光泉瓶則是120cm長),且在中心畫上記號線,如下圖所示:
若是一個人作業(一般二個人合作較好作業),建議可先直接放在已有裝好寶特瓶的基盤上放引水條會較好裝,且直接把引水條放入寶特瓶中,會更方便作業。以下先示範一個人作業的方式,之後再介紹二個人合作的方法(若有二個人,可直接跳至二個人作業的說明).
一般每一盆放二條,設計上可放6條,但我們雖曾在試種玫瑰時用了4條,但發現水太多,又改回2條.中南部若太熱可考量多加一條或二條.可再增購引水條.
2. 先把盆件的四個孔對準下方基盤的四個孔且放正(在基盤框型導溝的正中央)。
3. 放置第一條時先找到盆件上方一個邊上中央找到三角形或圓形標記(下圖因顏色相近看不太清楚,但實體上不難找到)(三角形用於標示其下方的洩水孔),將引水條的中心標記線對準它,然後利用兩邊有可以勾掛引水條的掛勾柱將引水條掛上且拉緊,下方則直接把引水條穿入落水孔中,直接入寶特瓶。
4. 然後在對面(中心有小圓點或三角形)也如此作放入第二條引水條
引水條設計上可放到6條,但在新竹實驗後都只放二條,但南部較熱的地方可能需要放3條或4條(不確定).
5. 然後把底層布放至盆件底部,引水條上方雖掛在角落,但下方請放在落水孔(已被底層覆蓋)位置。(底層有白色及黑色二個版本,功能完全相同,目前大多是採用白色.)
注意:請千萬不要如下列的方式來堆疊多個已裝好引水條的盆件,請個別擺放,不要堆疊,這樣堆疊有可能會壓到引水條,引水條會承受不必要的擠壓壓力,有可能影響其引水能力。
6. 然後加入土壤基質(含肥料),土壤基質要依您想種的植物來決定種類及配比,不同植物會有不同的需求。若是種菜(如A菜等)可考量用泥碳土及蚓肥,約9:1(即加蚓肥10%)(5-10%即可);但若種萵苣/綠珍菜等因生長期較長,則可加20%,(歡迎分享及提供您的經驗)
引水條主要是放在植物的根系位置,若是由種子培養起,則建議放在土下約2-3cm處(但不要讓引水條漏在外面,會較易蒸發水份),例如假設您想加土至12(建議可加至14或14.5公分,培養土通常輕鬆散,下雨後土會沈下去,可加高一點,土愈高愈多一般而言對植物生長較好,但也有不少植物不需要太高,若不了解,在購買種子或苗時可請教店家),引水條放在土下3公分,則先加土至9公分高.(若採用鬆質的培養土加水後會降低高度,故也不宜把引水條放太高,以免因土表面下降而露出。)
在盆外有刻度(但正面不明顯,得從角落側面看較清楚),有四條刻度由下而上分別標示 4~5,6~7,8~9及10~11cm,若種苗可先把苗放在盆中目視大約根系在多高的地方,可以方便知道已經要加多深的土後把引水條鬆掉且互相交叉。
放至9公分(或根系的高度,若是播種建議約至12公分)後將引水條由掛勾上鬆掉,且讓引水條儘可能平均分佈,如下圖所示。若要施蚓肥,則在放引水條前先施,且比預定高度低2-3公分時施肥,例如若想在12公分放引水條,則大約在9-10公分就加蚓肥,加完再放放引水條。
7. 然後再加土覆蓋至預期土深度(注意:要把引水條全部蓋住,不要漏出,以免被太陽照射,水份流失較快)
以上示範放入二條引水條,若希望同時引更多水份,也可多放幾條(最多可放6條),但會耗水較快,且水較多對植物也不見得好,例如我們進行玫瑰試種實驗中,一開始怕水不夠放了四條,玫瑰老師即告知我們可能水太多了,目前我們作實驗時(包括種菜)都只放二條。
(2) 盆件分離式作業(二個人合作的方法;會較方便;若人夠建議優先採用此方式)(若如前述一個人直接在基盤上作業,則請忽略此步驟)
有時盆件需要分離式作業,例如一些植物需要先在其他地方培苗(如辣椒等),培苗後再放上基盤。可直接取下分離盆件在其他地方培苗。(雖然亦可用穴盤培苗,但本套件可直接放在其他地方培苗後再搬上基盤。)
1. 盆件放置基盤上:雙人作業
培苗後再把盆件放置於基盤上,進行此作業時最好是兩人合作,一人拿著盆件一人負責將引水條放入4個洞內,然後垂直慢慢放下,快碰到基盤時宜特別注意,有時會折疊。
2. 盆件放基盤上:分離式單人作業
(a) 找一個輔具
若是一個人作業,也可用一些回收缶頭(如下圖所示,儘可能找頂面較大的,材料不限),或類似的東西放在中間架高盆件,即可單人作業。
(b) 先把輔具放在基盤中央
(c) 然後放盆件在輔具上面
(d) 調整引水條進入基盤的落水孔/寶特瓶
(e) 都放入後拿走輔具,即可慢慢放至基盤上
最後請先把盆子加滿水直到飽合,再點播(用手指在擬播處輕點一下,再放入種子)種子(請在上午及傍晚播,千萬不要在大太陽下播種),喜光性種子若是小種子可直接放在土壤表面或一層薄土,若是較大種子(如米粒大小)則建議覆上一層約2-10倍厚的薄土
(3)放置盆件至基盤組上定位(精確定位第一個,其他的就很簡單)
放置盆件至基盤組時請先放最角落的一個盆件且對好位置,這一個請仔細精確定位,之後的就較簡單,放在基盤的導水溝框中央(略比盆件底部大),固定好角落的第一個盆件後,其他的依序靠著它擴充即可,盆件最上方與基盤一樣大,放其他盆件時請輕放不要碰撞即可輕易定位其他相鄰盆件。
四周的盆件請務必要壓住下方的保護層
若有多排時,例如安裝4×8的盆型組時,先放最旁的一排,但接下來請先裝中間的,最後才裝旁邊的會較好裝(先裝中間的再向二旁擴充,中間先裝才不會卡到)
下列影片截錄自單盆體驗組的影片,說明加水/點播(在前面的盆型安裝完整影片亦有提供)
開始玩囉… (have fun & fun & fun… 🙂
依序放滿之後就看你如何種出您心目中的綠花園囉,歡迎分享您的成果。
由於是用小寶特瓶,故水量一般只能用7-14天(視天氣而定),若長時間不下雨,仍然要加水,加水時仍然是由上方直接澆水即可,不必移掉盆件,盆件下方有四個大洞,多餘的水會進寶特瓶(下雨時亦同),也不必怕下大雨滿起來,有設計洩水孔。若希望較長時間不加水,需要採用大回收瓶(在新竹以北幾乎不必加水),但較難收集。
每次再重種時請把土倒出來薄鋪在地上鬆土(土愈鬆植物長的愈好),若種菜則再補一些蚓肥(約15-20%,我們正實驗中,有結果時會修正)或其他有機質肥料.
(目前保護層改為全罩式,以免其中長藻類,引水條萬一長藻類或用較久時,取出洗一洗即可恢復其引水能力)
搭棚架法:採用類似 DIYGreen可移式防蟲罩建置安裝 的框架安裝,若有需要歡迎詢問.
常見蔬菜種法:
(1)培苗:蔬菜發芽快,通常可不必用穴盤,先把盆土裝好且水加飽合後用手指點播(用小指點土一個穴後放入一至二顆種子),若二株都長出來。等本葉(四片葉子)長出來時只留一株,其他疏苗(間拔)至其他地方種;(若有的植物需要較長時間培苗,也可先把盆子整盆移至陰涼地方,等芽長出來再放回基盤上即可)
(2) 密度:
- 空心菜每盆9株(9個穴)
- 其他(如A菜/菠菜/油菜/莧菜等)大部分是5株(四個角[離四周仍有一定的距離不是靠著盆子]+中央)(至多7株,不要再多)
- 福山萵苣(俗稱大陸菜)每盆1株,若用蚓肥可2株;
- 綠珍菜1株。
移動程序: (盆型很容易移動,框型則因較重會較難)
(1) 把所有盆件一一提起搬至新區,先輕放地上;
(2) 拆掉保護層;
(3) 拆掉基盤,把水倒掉,不必拆瓶,但重裝時檢查有沒有鬆脫情形;
(4) 在新區域重組基盤(定位好先裝左下角那個,若忘了請參見基座安裝影片);
(5) 加回保護層後才加水;
(6) 加完水,再放回盆件(依序放,不要跳空放,除了第一個,每一個盆件要裝時肯定在旁至少有一個盆件,才不會卡到)。